關於備審
· 1 min read
前情提要 #
隨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公布分發結果,個人申請的漫長過程終於告一段落。在此期間,獲得了許多師長、學長姐及同儕的協助。因此,於此撰寫一些資料,希望能協助未來的考生。
本文並非專業論述,僅以曾親身經歷第二階段甄試、撰寫過數份備審資料,並協助他人審閱備審資料之角度,推論教授偏好之內容。我申請科系以資訊工程為主,故本文將以資工系為例進行說明。
我於個人申請主要錄取清華大學資工系及交通大學資工系,文末將附上交大資工系之備審資料(與清大資工系內容大致相同)。由於一開始即以清交資工為目標,初稿即依其要求格式撰寫,其他申請之校系則依各校要求略作調整,故不在此一一列舉。
事實 #
部分師長或教授會指導學生如何撰寫備審資料,本文稍後亦將討論相關內容。但在此之前,先就自身觀察提出事實:無論備審資料撰寫得多麼完善,或高中期間有多少傑出表現,若在校成績未達標準,則備審成績欲取得高分實屬不易。
以我為例,高中就讀於師大附中,班上有三位同學皆通過交通大學資工系第一階段篩選,此處稱為 A 與 B。我們學科能力測驗總級分相同,均為 57 級分。根據繁星成績單,我三年平均成績約為全校第 13%。A 同學在三年間學業頂尖,校排名約為前 5%,B 同學則於高三成績突飛猛進,三年平均約於 20% 之後。
在資訊領域表現方面,A 同學於 APCS 取得 5+3 之成績;B 同學未取得相關成績;我則為 3+3。此外,A 同學曾擔任校內資訊社團社長,具備遊戲開發經驗;B 同學無相關經歷;我亦曾於另一資訊社團擔任社長,具備部分專案經驗,並於 GitHub 上有相關作品(詳情請參閱備審資料)。
最終於第二階段分發結果公布時,我與 A 同學皆正取交通大學資工系,B 同學則備取於穩定可錄取之順位。數週後收到成績單,我備審成績約為 88 分,A 同學則高達 95 分。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幾乎一致,僅佔 10% 的筆試及團體面試亦完全同分,三人之間成績差異主要在於備審資料,而此差異似乎與在校成績密切相關。
因此,謹此建議學弟妹,切勿認為高中階段可輕鬆度過兩年,待升高三暑假再開始認真讀書。即使學業成績提升迅速,若備審資料需參考在校成績,則可能處於劣勢。若以臺灣大學為例,雖然此問題仍然存在,但由於第二階段筆試比重較高,若有信心於筆試取得高分,則影響相對較小。此段並非意指在校成績不佳即應放棄,而是期望讀者能於尚可補救之時全力以赴,若三年排名呈現上升趨勢,教授亦可能予以肯定。
自己的看法 #
有人相當重視備審資料之封面設計,但我認為以理工科系而言,封面並非重點。且於最終上傳時,所有資料均須分開上傳,並由甄選委員會統一製作封面,外觀未必理想。通常最前面會附上校內成績單、個人資料表等文件,故封面並不會位於前幾頁。目錄亦可能略顯尷尬,中間常出現無頁碼之封面。
至於內容部分,個人履歷極為重要,務必撰寫得簡潔明瞭,並將所有應交代事項完整呈現。畢竟此為備審資料最前項目,亦屬第一印象。若教授時間有限,亦可能以履歷作為評分依據。
自傳部分,建議盡力將自身特質充分展現,例如對資訊領域之熱忱、追根究柢之精神、持續嘗試之勇氣等。可先思考欲呈現之特質,並規劃如何於內容中具體展現。若無明確方向,亦可參考該科系官方網站或招生簡章,尋找「期望本系學生具備之人格特質」等資訊,進而發想自傳內容。
結語 #
雖然本文內容甚長,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為考試成績,無論學科能力測驗或校內成績,皆為關鍵,也是最具公信力之資料。與其憂慮備審資料,不如積極提升成績。專案、競賽、社團、科展等僅能展現對該領域之興趣,若數學成績未達標準,教授亦可能質疑其能力。
最後,期盼所有考生皆能錄取心儀科系,闖出自己的一片天。